【编者按】为赓续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六盘水三线建设中的九三学社社员,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暨在六盘水建立组织40周年之际,我们在社市委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陆续推送“六盘水三线建设中的九三人”,寄望年轻一代九三人追寻先贤足迹,传承老一辈九三人的家国情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六盘水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期人物:李凤祥(水矿支委会第一届主委)
1966年李凤祥在初中一年级时,因父亲支援三线建设,他来到了贵州六盘水。
作为子弟,当时山东肥城支援三线建设的建设者,其就读初中的66、67、68届的学生子女们成建制地搬迁到贵州西部。14岁的李凤祥与哥哥都跟着学校班级统一搬来,兄弟俩没有一块走,分别跟着自己的班级。李凤祥记得很清楚,那年的国庆节,10月1日,他踏上了这块位于乌蒙山腹地的土地,就像一株小树,从山东移植到了贵州。此后,他就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成熟,从这块土地上汲取营养,又反哺这块土地。
哥哥比他早一天到达,被安排在水城煤炭建设指挥部参加工作。李凤祥和老师同学们白天从贵阳坐绿皮火车,经过8小时的车程,晚上9点才到水城,单位派卡车将学生们接到汪家寨,那是父亲单位的驻地。但汪家寨只是他们的一个驿站,在这里,每人领到了2个包子,休整一会儿,来到那福乡,在乡里的一个山头上建有一个家属村,房屋顶是油毛毡,一些小树枝编排在一起糊上泥巴就是墙,孩子们就住在里面。后来,随着家属的陆续到来,学生们搬出来,集中睡到帆布围起做墙的二层通铺,在木板上铺上席子和被褥就是床铺。水城的天气潮湿,有时连着一个月都是连天连地的雨,当地人称“麻杆雨”,见不到太阳,被褥都是潮湿的,小小的他感觉睡在里面粘湿得很,与山东老家的气候大不一样。
学校选址在半山腰,还没建起来,学生们都要参加学校建设。刚上初一年级的14岁学生李凤祥和他的同学们,在未成年的年纪里,跟他们的父辈们一样,加入到三线建设中。大家用水泥和鹅卵石搅成无沙混凝土筑墙,房顶用水泥瓦搭建,一块瓦有25斤重,从那福乡背到学校有2公里的上山路,未成年的他开始只能背一块,后来逐渐能背2块,同学们都不惜力,干劲十足。一年半后,才将学校建成。
1970年8月,李凤祥不到18岁,分到水城矿务局汪家寨选煤厂机电科,从钳工干起,后又从事机修和汽修工作。
李凤祥负责维修运输皮带,皮带用了一段时间后被磨损拉长,没有了弹性,为不影响生产,修理时24小时不停歇地连轴转。皮带有20公分厚,是用6至7层帆布和尼龙布加热加压粘合在一起,修理时要一层一层地把皮带上的帆布和尼龙布剥成阶梯式,挂上生胶,将相对应的两节皮带相互嵌入,形成斜拉力,使皮带抗拉不易坏,然后用加热器上下夹住皮带进行加热,同时用千斤顶顶住加压加热,将生胶做成熟胶。这是一项重体力劳动,累啊,李凤祥说,好在年轻,休息后很快就能恢复体力。
机修工正干得起劲时,李凤祥调去干汽修。李凤祥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坏在了纳雍到水城一个叫马鬃岭的荒山上,李凤祥和同事到达时,天已经黑了。打着电筒检查,发现是轴承把曲轴抱死了,发动机不能工作。三个修理工轮换着躺在车底下换轴瓦,换上新瓦后要用手柄摇发动机,使曲轴转动打磨轴瓦,用剥刀将轴瓦厚的地方刮掉,这样反复多次才将轴瓦与曲轴打麿吻合,才能带动发动。又冷又累的李凤祥他们修好汽车回到家时,已是凌晨3点,一身泥一身油,第二天把衣服铺在搓衣板上用刷子使劲刷,晾晒干后依然是一块又一块的油渍,工作服从来都洗不干净。每次修理汽车时,地下不管是泥是油,都得趴到地上,等修好出来时,衣服上、脸上、头发上都是油泥。
修车时也遇到过危险。一次,给一辆卡车大修结束后,将汽车发动机固定在台子上,点上火,让发动机转动起来,这样的试车要很长时间。那是一个阴雨天,穿着大胶鞋的李凤祥抱着电瓶一出来就摔倒了,原来是发动机转动时产生一氧化碳,废气把他熏倒中了毒。
整个少年及青年期间,最难忘的是条件太艰苦,粮食不够吃。正长身体的李凤祥每天都感觉饿,定量的粮食太少,肚里没有油水,父亲经常从那罗寨走40多里地,爬山穿岭去赶鼠场买包谷回来兑着吃。李凤祥记得路上有一个大悬崖,崖下有一条河,每次经过这段路都战战兢兢,来回要走近100里路。
没有油水就容易饿,父亲用缝衣针弯成钩,用树枝当鱼杆,将线甩到水沟里,一个晚上过去了,第二天就有小鱼上钩,用以改善生活。到贵州6年后的1972年,参加工作的李凤祥到贵阳出差,才吃到了来贵州后的第一口西瓜,那是真甜呀。
住宿条件差,大家住的都是油毛毡房,这种房子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冰雹,二是失火。1969年4月,一场冰雹将油毛毡房砸了一个又一个窟窿,房顶被鸡蛋大的冰雹砸成筛子,冰雹过后又下雨,家里全是水,山上的泥被冲下来堆上窗户,得经常铲泥,否则墙容易泡湿垮塌。
1972年,李凤祥的师傅刚结婚,没有婚房,就在一幢砖楼旁的地上用席子和油毛毡搭了一小间房,快过年时在炉子上炸东西,结果火苗引燃了油毛毡,一片一片地连着烧了很多人家,高压线也被烧断跳闸,楼上的人们慌忙将桌椅板凳箱子往下扔,那时也没什么值钱的家当,每一样东西都是不可缺的。
当然,有苦也有乐。年轻人总是精力充沛,虽然上班很辛苦,但每天早晨都会起早在山上练拳,下班后打篮球,时不时地还以班组为单位打打友谊赛。多才多艺的李凤祥会玩多种乐器,会表演,工余时参加单位的宣传队,到各个矿区去表演。一次到老鹰山演出回来,已是晚上,路上大家下车方便,一个队员蹲大号,车上人没注意,大家又继续坐着车回驻地,这名队员解完手后发现车已开走,只能摸着黑往回走,直到凌晨才回到驻地。现在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怕。
回顾往昔,如今已经72岁的李凤祥感叹,没想到自己这株从山东移植到贵州六盘水的植物,从少年到青年到老年,如今已在六盘水已经生长了57年了。
57年了,他又一次地感叹。(作者林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