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员风采 » 风采展示
【六盘水三线建设中的九三人】陈华元:一名医生的三线足迹
 浏览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为赓续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六盘水三线建设中的九三学社社员,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暨在六盘水建立组织40周年之际,我们在社市委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陆续推送“六盘水三线建设中的九三人”,寄望年轻一代九三人追寻先贤足迹,传承老一辈九三人的家国情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六盘水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期人物:陈华元(六枝支委会社员)


陈华元:一名医生的三线足迹      


陈华元是一位口腔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全科医生。

1959年,从贵阳医士学校毕业的陈华元,分配到了刚组建的173地质勘探队,地质行业是个艰苦的行业,大半年时间在深山中找矿,或借住在老乡家里,或住在牛毛毡搭建的工棚里。作为一名医生,陈华元要跟随出野外为职工做保健,在地质队,他既是全科医生,又是护士,当他准备扎根深山为国家地质找矿做好后勤保障服务时,1961年,勘探队解散,他来到了六枝矿区医院。


那时的六枝矿区医院,驻地在那固坝,那固坝,故名思义,就是一个大坝子。医院在一个四合院里,砖瓦结构的房子,50个床位,一共有5个医生,这就是一个医院的全部装备和人马,其中一名女医生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他们住在对面荒坡上的牛毛毡房子里,夏天的太阳把牛毛毡晒出一层油,人在屋里面也是一身油;冬天,牛毛毡不保暖,好不容易有点炉子散发出的热量,很快就被屋外的冷空气吞噬了。在随后的几年里,夫妇俩一直在那固坝的这个小院子里,做着救死扶伤的工作,为在一线生产的工人们提供卫生服务,保障他们的健康。

1964年,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好人好马上三线”,六枝矿务局大用矿、化处矿上马,陈华元到了六十六工程处的卫生所,4个医生服务所有职工家属。医生们都是全科医生,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哪一门都得懂一些。医院没有太多的设备仪器进行检查,全靠望、闻、问、切这些传统手段,听诊器就是最好的仪器,一些病症如阑尾炎、胆囊炎,全靠医生用手触摸病痛部位来判断。

陈华元印象最深的是接生。当时很多家属生孩子不上医院,大多在家里生产,临了难产时,才跑到医院请医生,陈华元值夜班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有家属跑来求接生,医生们就得拿上产包出诊,产包里有剪子、镊子、棉球、纱布。胎儿臀位是最危险的,几年间,4名医生接生几十个婴儿,从未出现过产妇感染或婴儿破伤风现象。

1966年,随着三线建设者的增加,六枝矿务局建立黄桶家属基地,300多户职工家属,住在干打垒的茅草房里,医疗卫生条件很差,没有医生不行,怀着身孕的妻子被派到基地工作,身边没有家人,生活多有不便。当时吃水要到下坝去挑,家属们不忍心女医生拖着笨重的身体干重活,她们帮着陈华元妻子去挑水,老三就是在黄桶出生的。每到周末,大卡车和改装的翻斗车将工人们运到黄桶基地与家人团聚。当时的路况实在太糟,从六枝到黄桶,得从丁旗绕道,或走小路,翻大煤山,很不安全。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得克服困难把工作干好。陈华元每周就是这样往返于工作地与基地之间,直到1969年,基地撤销,家属们陆续搬离,陈华元一家回到大用。然而,这样的团聚没有多久,陈华元调到化处矿,妻子一个人带着三个小孩在大用,把家背在身上随着工作四处流动。

直到1975年,陈华元调到六枝矿务局总医院口腔科,妻子也调到一起,一家人聚聚散散,终于又聚在了一起,总算是稳定下来了。

一个大年三十夜,正在值班的陈华元听见救护车鸣叫着驰来,职业的敏感让他快步上前查看,送来的伤者是一个副矿长,副矿长下井巡查时,搅车钢丝绳断裂将他弹伤。这是一个严重的复合伤,伤者上下颌骨骨折,眼球破裂,颅脑损伤。3个科室同台手术,6个医生上台,手术进行了6个多小时,凌晨3点才结束,病人被摘掉一只眼球,外伤缝合,上下颌骨进行接扎。陈华元负责口腔手术,口腔手术不同于外科手术,外科手术要求将骨头对线接上就行,但口腔手术不只是接上骨头,还要利用上颌骨固定下颌骨,进行颌间接扎,否则病人牙齿咬合不严,影响咀嚼功能。当时医院在山下,家属区在山上,离得不算远,稀疏的几盏路灯,照着下手术台回家的陈华元,路灯把他疲乏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不长的路他走了很久。大年夜的饭桌旁,妻子仍亮着灯等他,4个小孩子已经困得支撑不住,歪在床上睡得正香。

在三儿子的印象中,父亲在外上班,母亲下班还得操持家里,兄弟姊妹的学习父母无暇顾及,晚上睡觉时,老鼠在牛毛毡与席子间撒欢。经济上跟不上趟,每到快要发工资的那几天,母亲就得省着手里的钱,紧着花,生怕接不上发工资的那天。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陈华元依然坚守在三线建设工作中。

作为一个广西人,年轻的陈华元响应祖国号召,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如今,64年过去了,他也从一个激情满怀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从地质队到矿区,虽然工作单位有变化,但不变的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济世情

他把根扎在了贵州,扎在了三线建设城市,扎在了自己挥洒青春的六盘水市。

一件六枝矿务局医院建院30周年的陶瓷茶壶,现在依然摆在陈华元家桌子上,那是1985年医院发放的纪念品,这件茶壶,是陈华元战斗在三线建设的前沿,为三线建设者保驾护航的见证。

更多的见证,已在岁月中消散,只有扎根三线建设的精神,依然闪耀。

一座三线建设城市的崛起,是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的见证。(作者林小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