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员风采 » 风采展示
张凤书:平凡岗位平凡人生,坚持不懈无悔于心
 浏览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九三社员退休高级农艺师张凤书

   

   本人女,民族汉,193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九三社员,退休前系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19569月考入贵州省农学院农学专业,1960年毕业。

1960年到1963年留校任助教。

1963年到1984年黔南州农科所,任助理研究员。1979年到1984年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1984年至1993年六盘水市农牧局(后称农业局),先后任中级农艺师、高级农艺师,1985年为省遗传学会会员;1993年退休。1986年到1992年任九三农业组组长。

19932002年六盘水市老年科学家协会,任理事。

 

一、在校期间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积累知识

19569月考入贵州省农学院农学专业。1958年协助微生物教研组作细菌肥料的研究,从培养到检验车间,并出了产品;1959年在植物生理教研组的赤霉素研究小组提炼车间协助工作,同时配合进行了“204D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工作;负责“泥碳中提取VB12的研究”;1959年在墨冲作油菜栽培调查,完成《油菜丰产栽培技术措施》;1960年毕业后,留校在有机化学教研组任助教,同时在贵州大学进修“有机化学”,主要教授“农学”、“果蔬专业的有机及生物化学”等科目,参与编写实习指导书、对学生课外辅导、还担任工人业余夜校教师。

二、科研一线精业钻研,勤勤恳恳终出成果

1963年,响应党中央号召,为了学有所用,毅然要求到农业科研第一线“黔南州农科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1963年在黔南州农科所土肥组参与“钙、镁、磷肥效试验课题”;

19641965年参加贵定县社教工作队,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指导,贵定县当时几乎所有的公社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1968年至1970年,抽调到贵定县委农办负责农业生产联系工作。

1971年,回到黔南州农科所担任“玉米育苗移栽”、“双季玉米研究”、“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等课题,并获得县、州、省的认可。

1972年担任油菜课题研究组组长,除了参加全省油菜区试外,还开展了“甘兰型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进行了常规育种、“三系”利用研究、人工引变等项目研究,于1973年至通过省区试验,引进“湘油2号”、“云油31号”、“万油5号”、“丰收4号”等甘兰型油菜良种,逐步在全州推广,每年写出油菜栽培技术措施,对全州进行调查了解并作技术指导。

1978年完成《油菜生长情况调查报告》,1979在黔南州夏收作物座谈会上作了专业性发言,对油菜栽培方面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得到相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1980年育成“甘兰型油菜”早熟丰产新品种“定油一号”,获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等成果奖。同年被授予助理研究员职称。

在不断的科学实验过程中,我更深入学习并掌握油菜育种新理论、不断的更新知识,到1981年,“定油一号”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同时还育成了新品系“7401”、“7435”;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品质育种,用国内外引进的360份新本材料,做了1050份各种形式的杂交组合,19741984年昆明夏播加代,育成了(经农科院和农学院分析)低芥酸(低于7%)、高油份(高于46%)的品系。利用引进的“玻里马”与我的新品系远缘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不育系单株4份,进行了杂种优势利用选育,取得较好的成效,确定为胞质不育型,后将相关材料转至省油料研究所。

1981年至1984年,在黔南州农科所为农业干班及县委党校400余人讲授油菜栽培技术,在黔南州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3次油菜栽培讲座,多次参与制定全州夏收作物生产计划。

1982年至1983年参加编写农干班及农业中专试用教程《作物栽培》油菜部分(已编入教科书),1983年获州人民政府三等奖。

在黔南州农科所工作期间,对黔南州及贵州省的油菜科研、生产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学以致用扎根“凉都”,敬业奉献无愧于心

19849月,应聘到六盘水市农牧局工作,仍从事油菜科研,生产为主。来到了这个全新的地方,以前取得的小小成绩都已经成为过去,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通过对新环境的大量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了解到六盘水是一个气候多样、资源丰富的极待开发的“宝地”,农业生产基础差、生产水平低,农村人口生活贫困、食物结构单一(当时大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食)很多地方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我当时基本是每到一户农户家中调研都是饱含热泪的听完介绍,作为搞了27年农业科技工作的我,顿时感到责任重大,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本市的农业生产开发事业上,扎扎实实地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服务于此。

   (一)油菜种植推广

    1986年,在木岗、舍嘎乡试验种植杂交玉米及春播油菜,在台沙试种春播油菜,1987年继续在台沙试种春-夏播油菜,等等大量的试验工作,探索高寒山区粮油同步发展的生产模式,在从未种过油菜的高寒山区,保证粮食作物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增加种植一季夏油菜,并与玉米、马铃薯套作,给极贫的农民找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至1987年,通过认真实践、试验示范终于探索出了利用山区夏、秋多雨、日照充足等自然资源,打开油菜、小麦、绿肥禁区,在海拔2000以上的贫困山区大胆实践,在玉米、马铃薯行间获得126斤夏油菜及2000多斤夏绿肥的收成。在海拔2200的台沙,成功种植夏播油菜、绿肥及冬小麦。经中科院、农科院及省智力支边办等相关专家、领导亲临现场调研,确认为成功案例,为我省西部高寒山区粮油生产同步发展及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当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五次现场会,确定该项目为我市科技扶贫作出了重大贡献,决定当年增加油菜种植面积到11000亩。1986年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1987年被选为六盘水第二届市人大代表、第二届政协委员,任市政协农村工作组委员会副组长。

在看到油菜收获时,在台沙工作的一位干部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们都没种过油菜,想不到在苞谷行里还长出了一百多斤油菜籽来,今年后悔整少了,明年要多种,种好,如果每家种一、二亩经济收入就可以翻一番,还可以多收点苞谷,又得油饼,这条路是走对了。”回族村民锁朝良带着全家人拉着我的手说:“我们祖辈都没见过油菜,没吃过菜油,老师教我们种出菜籽来,让我们回民有了菜油吃,子孙万代都不会忘记你老师的!”。市人大党委会副主任周绍帮同志带队来开现场会,也深情的说:“张凤书同志在六枝、盘县发展油菜生产还嫌不够,又关心起高寒山区农民的吃油问题,她在这里种出了油菜来,是对高寒山区农民做出了极大贡献的。”当时的市长管彦鹤等省、市、县领导多次带队到台沙召开现场会,肯定了我做出的成绩。

大面积油菜生产基地及种子基地建设方面,从1985年开始,在六枝的木岗、落别,盘县的忠义、鸡场坪建立油菜生产基地,每个点12万亩,在基地中又建立50100亩丰产坝,50亩育种基地,15亩的高产田块,在播种前期及整个生长期,我经常对这些基地进行规范化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并写出技术资料印刷装订成册发放到种植户手中。

   (二)科研继续深入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科研方面我也没有停滞,继续油菜新品系选育,成果有“7682”、“7457”两个品系在7个点产量居全省第12位,比对照品系增产527%1985年至1986年引进“云油11”和“云油13”等甘兰型早熟高产品种,经试验示范,推广效果显著,86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大面积种植平均亩产150200斤,高产的达300多斤,平均比本地品种增产翻了一番多,1987年秋播面积达30000多亩,其中“云油13”成为我市当时油菜种植的“当家”品种;1987年完成《夏播油菜初报》、《利用自然资源,高速度发展粮油生产》,均发表在《贵州农业科技》上,当年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农业工作恳谈会上围绕“利用山区自然优势,走自己发展粮食生产的道路”作了2小时的发言,受到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

   (三)土地肥力改造

高寒山区有机肥不足,土壤贫瘠,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一大障碍,这些地方,由于牲畜散放,冬春寒旱,无法种植冬季绿肥。为此,我在很多乡镇推广了绿肥(苕子)与玉米套种的方式,6月播种,10月上中旬玉米成熟时绿肥已经12尺高,亩产鲜草2000斤以上,这样每亩只花23元成本,粮食作物得到大幅增产。

  (四)引进优良品种

   我除了指导夏播油菜生产、研究相应的技术措施外,对在贫困高寒山区发展其它粮食作物也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六盘水农村大多一直延用祖辈留下来的老品种玉米,当时亩产只有100余斤,也通过亲戚朋友引种过一些杂交品种,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引进的品种海拔在1800以上的山区难以成熟,群众戏称“长生不老”、“万年青”,我专程到云南楚雄地区引进了杂交玉米“莫楚”试种,长势良好,成熟期比本地品种提前57天,亩产达634斤,比对照地块增产了2倍,市、特召开了多次现场会参观考察。

在海拔2200米的台沙作了小麦16个品种的引种观察实验和分带轮作及地膜覆盖试验,其中“贵农10号”小麦在占地40%的情况下获得了310斤单产,在此影响下,1988年钟山区播种“贵农10号”8000亩,受到山区农民的热烈欢迎。

从山西引进胡麻、山区油麻两用作物,夏季绿肥和冬季牧草在台沙、玉舍试验,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撰写专业文章传送知识,搞好技术培训

多次编写省、市农业干部培训教材及各类专业论文,1987年完成《充分发挥油菜生产的优势》,发表在《六盘水科技》1987第一期、1988年完成《六盘水市夏播油菜研究初报》,发表在《贵州农业科学》1988第二期、同年完成《高寒山区粮油生产发展途径的探讨》,发表在《六盘水科技》1988第三期、1989年完成《“贵农10号”小麦栽培技术措施》,发表在《六盘水科技》19894期。

到六盘水工作后,共对全市乡镇基层干部、种植户各类专业技术培训30余期、13000余人次,并将专业知识写成通俗易懂的读本,共印刷1万余册发放到农户手中。

四、发挥余热服务社会,不计报酬造福于民

1993年退休后,始终觉得和老百姓在一起,力所能及的为他们改变贫困的生活环境才让我感到有生活激情,是人生乐趣。不管是以前工作过的乡镇干部、老百姓、农业产业企业主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来找我咨询,我都热情解答,有时甚至亲自到现场指导帮助解决,从来不计报酬,有时是自己贴路费、资料印刷费送给他们……

1993年加入“六盘水市老年科学家协会”,任理事一职,主要负责农业生产咨询指导工作和协会的日常工作,在此期间,对魔芋、脱毒马铃薯的推广种植、加工利用起到了一个老农业工作者应有的作用。

在这几十年的工作中,我做到了敬业奉献、勤业爱岗、精业钻研,踏踏实实、勤勤垦垦。记得有一次,我刚从省里学习回来,接到了“生姜筹展”任务,当时对于我来说生姜长在地里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一切从调查研究开始,到各相关单位、种植生姜的乡镇多次走访,写出调查报告,从收集整理资料到设计姜的系列产品,联系加工直至展馆内卫生打扫、版面设计、解说词编写、雕刻、展柜布置……直到展览结束,全部由我个人负责,中途,家中爱人和两个孩子同时病倒,多次电催我回来料理,回来后我送他们到医院看了病取了药,给爱人办了个家庭病床后又立即赶回贵阳投入工作……爱人从1990年后身体就一直不太好,两个孩子中考、高考的关键时期我都没能很好的照顾到,为此我从内心感到愧对他们,但我无愧于六盘水市,无愧于当时这片土地上贫困的农民,我始终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果然不负有心人,虽然我出生在云南,但自从考入贵州省农学院、参加工作后,一直在贵州省黔南州、六盘水市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终于摸索出了高寒山区以油促粮、粮油促牧、粮、油、牧同步发展的道路。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一直在努力地工作着,因为我热爱这个职业,我为拥有这份平凡却有意义的事业而感到自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