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宁馨,1940年4月生,湖南邰东县人,1963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土化专业,先后在贵州省农业厅土地利用局、盘县特区农业局、市农牧(农业)局任技术员、副站长、站长、副局长等职,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7年获高级农艺师职称,1990年任市农牧局副局长,分管农业和农口各业务站(办),2000年退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感召下,我带领科技人员含辛茹苦,奋力拼搏十年,圆满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任务,查清了本市土地、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市委、市政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行科学种田,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应该说,作为一个受党多年培养教育的中年知识分子,做了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尽了一份为党、为国家尽职责、做贡献的爱心。然而党却给了我许多荣誉,令人感激不尽,也惭愧不已。
1990年初,进过民意测验,群众推荐,组织审查批准,我荣任了市农牧局副局长,分管农口各业务站和面上农业事宜。当时,朱少渊同志分管畜牧,江光涛同志分管办公室及后勤,薛明德同志是第一把手主持工作。他们都是开党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都很强,我很尊重他们,“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主动和他们搞好团结,大事讲原则,小时讲风格。任职十年,我们之间没有吵过架、红过脸,分内的工作主动做,分外的工作争取做,在荣誉面前不抬头,在金钱面前不伸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和衷共济,荣辱与共,为法阵六盘水农业尽职尽责。
农口的工作千头万绪,出抓面上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工程外,还分管农技、种子、植保、土肥、能源、农广校等站,在协助各站搞好业务的同时,十年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好温饱工程、粮食高产工程、农业丰收工程
我市粮食生产水平比较低下,总量少,每年都要调进1.
以1994年为例:全市三项工程计划103万亩,其中温饱工程17万亩,高产工程8万亩,丰产工程78万亩。通过各特区、县(区)自查和市抽查验收汇总,实际完成96.41万亩,占计划面积的96.41%,全面完成任务(安要求完成90%的面积即算完成任务)。三项工程粮食总产7.116亿斤,平均亩产
工程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①扩大了工程覆盖面和扶贫面,三项工程实施涉及全市9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50个,1296个村,6909个村民组,994483人,其中贫困户93091户,贫困人口31688人,分别占实施工程总户数和总人口的40.15%和31.86%,贫困户覆盖面比上一年跳了2.2个百分点;②农业实用技术逐步深入人心,当年培训了2.9万人的能稳得住、用得上的技术骨干队伍,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逐步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全市粮食生产后进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到2007年,全市粮食播面达到284.96万亩,比1978年增长8.65%;粮食平均亩产达到
作为分管农业的负责人,我的责任就是“一年早知道”。从上年秋冬种抓起,就做好工程的全面部署,并不是地尽心巡回检查指导,工程年度基本结束时,组织3—4个检查组,并亲自带领一个组,按30—40%的乡镇数及面积进行抽查验收。求手中,督促和协助各地搞好临田测产验收,总结经验,写出《**特区先(区)三大工程验收情况总结》报告,并对下一年度百万亩粮食丰收工程方案,在充分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讨论酝酿,并亲自撰写《**年粮食百万亩丰收工程实施方案》,经讨论修改,报市政府审批后行文下发。
围绕农业三大工程的实施,我还努力协助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等部门,搞好配套服务,以确保种子为龙头,分带轮作为基础,绿肥为保证等的到位。以94年为例,全年推广杂交玉米54.56万亩,杂交水稻9.52万亩,杂交油菜5.23万亩,地膜覆盖3.74万亩,玉米育苗移栽3.34万亩,绿肥聚拢耕作6.78万亩,水稻半旱式栽培4370亩,水稻宽窄行栽插7.34万亩,发布病虫预报34期,组织农民灭鼠12.1万亩,晚会粮食353.23万斤,推广粗配方施肥44.5万亩,秸秆还田面积4.5万亩,还组织开展了“百日增肥活动”。
据统计,1995—2000年,全市共实施百万亩粮食丰收工程实际完成面积714.11万亩,占计划的111.4%。1996年获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二、重点抓好种子工程
“种子是龙头”,良种在诸多农业增产措施中是最为“吹糠见米”者。我市农作物品种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无序管理,“老、陈、多、乱、杂、劣”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迅速改变这一落后面貌,按照省农业厅的部署,我们把“种子工程”列为温饱工程、高产工程、丰产工程的首要子工程来抓。以94年为例,全年依托三大农业工程实施,实际推广杂交玉米良种54.56万亩,杂交水稻9.52万亩,全年共销售双杂良种252万斤,其中杂稻22万斤,杂交玉米230万斤。完成杂交玉米制种繁种11040亩,产种190万斤。在育种方面,六枝特区种子公司、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先后选育并通过审定的“西山”系列和盘玉系列,得到了多年大面积推广应用,交三单交、兴黄单、黔原3号等也有一定的面积。杂交水稻以仙优、冈优多系1号、冈优22等为多,超级稻也有了发展。再脱毒马铃薯繁育工作中,在盘县马铃薯脱毒中心和市凉都农业科技公司的推动下,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抓好坡改梯工程建设
为了改善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从1991年以来,我市坚持实施每年10万亩的坡改梯工程(当年向省政府申请坡改梯任务的第一个报告,有我撰写,经市长管彦鹤签发上报),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1991年,全市就动工21056处,实际完成坡改梯面积7.5万亩,旗开得胜。到2007年,全市已累计完成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132.49万亩。1991年至96年,每年我都要下到基层、下到工地,进行调查研究,督促检查验收,并指导农民群众如何进行墙体建设、土体建设、地理培肥建设。1996年以后,此项工程主要由市农办坡改梯办专抓专管。
四、抓点带面、搞好示范
“样板的力量是无穷的”。多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以点带面,搞好示范这个“牛鼻子”,推动全船。以93年绿肥示范区为例:全年安排了各特区县(区)公路沿线31个乡镇作为试点,示范面积29276亩,无偿下拨绿肥种子12.9万斤。经12月中旬组织两个组检查验收、评比,木果搞得最为规范,获一等奖,玉舍、两河获二等奖,板桥、德坞获三等奖。惩罚了大用、平寨、老鹰山、陡箐、滥坝、董地等8个乡镇。在示范样板的推动下,94年全市秋播绿肥面积达58.1万亩,为93年23万亩的2.53倍。
五、抓紧农业教育,提高队伍素质
农业要振兴,教育是根本。农民群众和农技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是导致我市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1994年初,我在参加市三届人大会议时,曾以意见建议形式书面反映了我市农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呼吁各级领导要十分重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绿色证书培训等工作,恳请各级财政将农广校经费列入常规预算,8月份,协助农广校抓好农业系统内部大专自助班的招生、开学、开课等工作。当年全市招生264人,农广校中专班招生3个班81人。
1991年,经农口群众推荐,领导审查,我被选为市三届人大代表,并连任四届人大代表(至2000年2月,参加完市四届人大第五次会议)。1993年被选为钟山区三届人大代表,同年,又被市人大推荐为省八届人大代表,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年度计划草案报告、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每一次会议,不管我有多忙,我都会到会,从无请假、缺席情况。在小组讨论时,都能做到尽量争取发言,建言献策。在参加市三届、四届人大会议时,曾就农业教育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两次写了书面建议意见(后来,因为系涉及农业部门内部事情,是建议意见又返回市农牧局处理。自己提意见,又要自己来答复处理,感到很为难,而未再写)。
在代表任职期间,每次代表小组活动,我都积极参加,从无请假缺席情况。例如,市四届人大三次大会以后,开展的代表小组活动,本小组由王铸金任组长,黄永祥、 志中、叶文帮、高培青、王芳萍和我等8名代表,于
2000年,我刚好60岁,愉快地退休了,薛明德同志还挽留我多干了半年。其后,还有不少事情有同志找上门来,我都没有拒绝,主要有:
一,市土肥站自我退休以后,肖继梅同志因在外业方面比较生疏,常常找我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如省土肥总站请归并市土种投并省土种和国家土种问题,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亲自帮她处理好上报交差;全市自承担省下达配方施肥项目后,前后共六次,由我主持培训,并亲自讲课和辅导,解决一些疑难问题。2010年,还就市土属、土种与国家、省土属、土种对应问题,我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为市级、水城县、六枝特区编制了土属、土种对应表和说明书,共计约两万余字,复印后分送给他们。去年元月,应省土肥总站邀请,我还到省农业厅参加了盘县上报的该项目验收会,就盘县“洋芋适宜区”问题,分析化验结果失常问题,提出了恳切意见,受高雪站长委托,我又返回盘县进行了技术处理,重新修改项目总结报告。三个月后,由我作为六盘水该项目验收负责人签字上报省厅。
二、2004年,受市农业局领导委托,由我任组长,冯炎昌、杨军参与编制了《六盘水种植“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实,市九五,十五农业发展规划都是我主持编制的)。我们从
三、2005年,参加了由管彦鹤同志牵头的十一五规划咨询组,对《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的子规划进行了审议。我作为农口的代表,重点审查和审议了农口及涉农各单位的规划,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回顾这十多年的工作,我有以下体会:
一、尊重党组织、尊重同事,主动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民主党派的同志参与行政领导,本身就是党对你的信任,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此,我认为:尊重党组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十多年来,在领导班子建设中,我忠实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从不把个人意见凌驾于组织之上,一意孤行,不经集体研究的重大问题,个人决不随意表态,不摆架子,不打官腔,不打棍子。因此,任职期间,我和局领导各位成员、办公室人员以及各站的办事人员都能和谐相处,这也是农口行风好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二、要低调做人,彰显九三人的气节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低调做人,不张扬、不气粗,是取得桶之间信任,共同搞好工作的法宝。例如,我虽对文字工作要求比较严格,但从不训斥人,即使写得不令人满意,要么自己动手改,或自己重写,要么就告诉他应该怎么写,共同商量,提出问题,总结经验,令人心服口服,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
十多年间,我从不向组织伸手要官、要名誉、要地位、要照顾。我从1973年近市农业局,到退休27年,从没有伸手要过房子(有人说我上无片瓦,划不来,我一笑置之),我没有一个子女安排在农业局工作(有人说我太清高,也只好一笑置之),低调做人的回报,赢得清廉,无牵无挂,也是一种安慰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