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有一天我和父亲在后的闲聊谈中国民主党派时,父亲说他年轻时想加入九三学社,可惜他不是科技界高级人员和大学老师,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他说,九三学社里有很多科学家和学问家,很是了得。对于九三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行动指南,主要任务等没有谈及,可能是他不了解。父亲对九三学社的这种崇敬心情,深深的感染了我,从那时起,九三学社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这个印象成为我以后立志考大学、做一名学问家或科学家的动力;或许,这个印象在我心中慢慢地转化成九三情结,使我最终加入九三学社。
我是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的。可以说,加入九三学社是我此生政治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在此之前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我虽然一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个好公民和勤勤恳恳工作的业务干部,专业上有明确的追求,但政治生活却随大流。加入九三学社以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社务工作实践,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制定的多党合作制的英明,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亲密党友成员感到自豪,觉得自己的政治生活丰富了,政治追求明确了。因此,入社十三年来,我始终坚持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参政议政能力,努力使自己跻身于智慧丰富、多专多能的参政议政行列之中。尽管我自身业务及科研工作繁忙,我还是尽量挤出时间去关注我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去研究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积极建言献策。在建言献策的方式上尽量多样化,一是利用自身政协委员和政协专委会成员的身份,协助策划政协专委会搞专题调研,形成政协建议案或调研报告;二是以九三社员身份和政协委员身份写党派和委员提案;三是以专家身份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写信或建议书。近六年来,提交或直接向市领导递交提案、建议或建议方案十多件,其中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市中心城区改造建设、消夏文化节举办和凉都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为我市文化事业,文物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我市的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提高我市的知名度,作了自己该做的事,尽了自己该尽的力。
加入九三学社,也是我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九三学社的科学精神一直指导着我去进行业务和科学研究,九三学社上一代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坚持真理、敢于实践、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风范,一直影响着我。多年来,使我一直坚守专业家园,把满腔心血倾注在六盘水文博事业上,倾注在祖国文化遗产保护上。一直坚持踏实严谨、开拓进取、敢于实践的工作作风,使我市文博工作实现贵州三个“零”的突破:中挪合作建成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六枝梭噶生态博物馆,实施了贵州第一个国际合作考古项目---盘县大洞遗址中美合作考古研究项目,产生了贵州第一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盘县大洞遗址。这三个“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市文物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考古研究成果水平跃居贵州领先地位。在文物保护方面,实事求是,敢于思维创新,措施创新,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整理出九项文物行政许可事项上报并获批准,使六盘水市文物保护较快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000年以来,申请筹集资金近千万元,对15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维护,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处于危险状态的文物。
在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方面,主持的两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六盘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省级和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在国际重点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由于工作业绩显著,学术成果丰硕,贡献突出,我于2001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同年获六盘水市“科教兴市奖”特别奖,200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人才”称号,2007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管专家”称号。
我感到,我做的这些有意义的事,取得的这些优异成绩和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向上一代优秀的九三人学习的结果,是九三学社民主和科学精神在我心中升华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结果,我终于可以对长眠在地下的父亲说:我已经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了,我可以成为九三学社中的学问家和专家了。
这就是我心中九三情结能量的释放,这就是我的九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