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九三学社社员吴启忠
吴启忠,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社员,四川省安岳县人。1959年高考全国统分到贵州农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分配到安顺地属六枝花德河林场工作,1978年调入六盘水市林科所,1998年退休,参加农业科技扶贫活动。从参加工作那一天起,他就决心干一番事业,疯狂地工作,忍辱负重,无私奉献,业绩显著,令人敬佩。
一、生产方面
1、他在六枝花德河林场工作15年,曾任场长11年,摸清了该场森林资源情况,绘制了资源分布图,编写了《花德河林场规章制度汇编》,组织下属五个营林工区开展生荒育苗,狠抓造林检查与现场培训,进行森林火灾规律观测,加强火源防预,深入林区周边乡村进行护林防火宣传,过了优质育苗关,造林成活关,森林保存关。自费引种马尾松,成效显著。在“文化大革命”重重冲击干扰中,三次速破盗窃案,正确地处理了“6.14”派性斗争中的死人事件,维持了正常的生产秩序,该场亦未停工停产。他指挥营造国有林、林区周边乡村林共计2万亩,1975年获六枝特区农林局“森林资源普查”奖及“抓革命、促生产,成绩显著”奖。
2、1989—1992年,他被借调到市绿化办,办了四件实事:
第一件是拟制了《市中心区绿化规划设计说明书》,得到钟山区人大常委会批准,予以实施;
第二件是确立了我市“植树周”。国家植树节是每年3月12日,在我市,此节前后干热、风大、无雨,植树成活率极低。他在《六盘水日报》登载《我市应确立自己的植树节》一文,得到市人大、市政府重视,确立了每年1月3—9日为六盘水市“植树周”;
第三件是探索义务植树为承包植树。因市中心区造林地多系半石山薄土,砍支架木(豆架木)的人多,牛、羊、马活动频繁,上坟烧纸的人多、游览的人多,森林火灾隐患大,造林、管护难,加之天气因素,植树工具及植树技术,造林成活率极低。建议:当年的植树任务由驻市区单位负责,根据义务植树条例按在职职工人数收缴绿化费,再由有责任心、事业心的人来承包造林,确保义务植树成活率。此举得到各单位赞同,同时照此开展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件是1991年他在承包义务植树的造林地里,进行冲天柏引种试验获得成功,即完成了义务植树任务,又充实了1986年自费进行的不同地类冲天柏引种试验所需补充高海拔半石山试验内容。造林成活难,他用成本较高的冲天柏营养袋苗栽值。管护难,1991—1992年发生火灾13次,烧毁新造幼林500亩,他不仅立急补植,还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多次召开村组护林防火茶话会,宣传《护林乡规民约》,使之家喻户晓,惩奖分明,以后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造林决算,总亏3000元,他高兴的是在市郊有这片纪念林。1995年3月钟山区林业局接管了他承包的2212亩未成林造林地,移交时,保存率平均为90%,苗高50—150cm,成为我市半石山造林地中生长最快的一片冲天柏新林,受到省绿化委员会表彰。
3、冬天,应林业局等单位邀请,指挥植树造林。 1991—1998年营造核桃林3000亩,板栗、水果林2000亩,在市下12个乡营造用材林,留有他奉献的足迹。1995年获市林业局“林业工作中,成绩显普”奖,1997年获市政府“植树造林,成绩突出”奖。
1988年12月,他撰文《恢复和发展六盘水森林资源之我见》获市发展战略研讨会 “优秀论文”二等奖,1989年登载于《贵州林业》,转载入贵州省林业厅主编的《探索贵州绿化之路》专集。
二、科研方面
1978年调入市林科所,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选所址,局里定在出差、就医不便,小孩入学远的杨梅狼狗湾,与省林业厅要求相反,他说服不了局长,向省林业厅反映了此情况,省林业厅、林科院领导亲临考查,改在市郊窑上。事后,局长得知,大发脾气,指责他告黑状。1980年他拟报《市林科所计划任务书》获10万元建房费,房屋建好后,局长强迫他让出在市林业局住了三年多的职工宿舍。距春节只有六天,命令春节前搬家入所,他超过春节搬家,被停发了三个月工资。停工资,没影响工作,怎能停工资呢?这是他与局长心中第二结。有了这些结,怎样搞科研呢?他忍辱负重,做出难以想到的三点决定:一是改善与领导关系,搬家入所;小孩读书太远,只有牺牲小孩利益,将小孩转学到教学质量不高的乡村学校;二是提高自身素质,做思想、技术、知识超群、超前的人,努力学习、搜集国内外、市内外林业有关信息,才能有所发现与创新,研究成果才能被后人所学、所用;三是地区性林业科研局限性大,主攻方向应以经济价值、利用价值大的树种为主,结合生产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进行研究。这种想法,成了他科研工作的指南。
1981年接受“核桃品种资源调查”课题,1982年撰文载于《贵州林业科技》。森林火灾是森林的大敌,1982年他完成多年的森林火灾发生、变化规律的观测记载,撰写了《森林火灾发生与预防》一文,登载于《贵州林业科技》。1983 — 1984年随局长到下属特区、区、县检查育苗、造林,并作现场技术培训。听说瘿椒树长势比杉树快,干形通直,可作板材,他深入产地调查,撰文《贵州西部高寒山区的瘿椒树》,刊载于《贵州林业科技》。1983年获市林业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获市农委“先进个人”奖。他改进创新了《小面积速测法》,载于1987年《六盘水科技》。
1986年接受省立“六盘水造林树种资源调查”课题,附带本地速生杉松调查,小规模引进速生优质的柳杉、水杉、冲天柏、藏柏,进行不同立地栽培试验。
在调查中,他不仅调查了速生用材树种、引种成功树种、经果林树种、香料树种、工艺树种、油料树种及竹林,而且扩大到不同地段地带树种,不同立地的森林、残存林树种、古大珍稀树种、濒危树种及主要造林树种生长、分布等因子的调查。
课题百忙中的1987年7月,突然迎来他晋升副研究员的机遇。市林科所、市林业局评议很好,市科委的再评中,虽有10:2的多数人同意他晋升,但是乌云压顶。当时的科委主任叫他本人将晋升材料送到省自然系列评委会,展开资料一看,有“外语及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在报刊发表文章尚少”语句。自然系列评委会的同志说:“你在省刊物发表有三篇科技文章,已具晋升条件,但是晋升申报书上有上述不良语句,加之你的中级职称龄不足五年(1983年六盘水市水电、林业评委会评定他为助理研究员),职称晋升可能有争论;再看申报表,表格填写错乱,你拿回去补充一下”。他返回市科委问主任:“评定专业理论水平高低有何标准?说我文发表尚少,有何标准?六盘水市林业系统科技人员中有谁发表的文章比我多?”主任恶凶凶的回答:“你不接受意见”。事后才知中伤他的人,他并没有找他泄私愤。1988年3月10日,市人事局专业技术科出据证明:“查档案,吴启忠晋升助理研究员的时间为1982年10月23日,评审单位是贵州省省级林业系统技术职称评委会”。说明上级组织给他晋升了两次中级职称,同时说明他晋升副研究员的中级职称龄已满五年,但是晋升指标已被改用。够晋升副研究员条件的人不得晋升,易使人进入歧途,灰心不干工作,留精力培养孩子学习或随大流,有利干、无利推,而他呢?决心以优异成绩来证明这次职称晋升,科委对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他继续进行上述树种资源课题,“深入15个树种的树干解析,解剖生长发育史,为培育速生、丰产型林木提供科学依据,其中杉木解析22株,若达30株,可编制地区材积表;进行了8个树种的年生长规律观测,并且是连续五年;18个树种不同海拔的物候观测,并且是连续五年;14个树种的凝冻调查;5个主要用材树种不同方式的抚育调查,并绘制了六种松生长比较图、各地杉木生长比较图、速生阔叶树生长比较图、各树种海拔分布图,为树种选择、适地适树、规划设计、高效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难得的且长期可用的科技资料,是汇编《六盘水林业科技》的重要资料。他撰文《六盘水市造林树种调查与选择》一文,1989年1月载于《六盘水市科技》。该成果在1989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1992年他回到市林科所,自费实施全国没有报道实施的“按树矮林高产(叶)法经营”试验,种后第二年就有少量产叶量,以后的产叶量逐年猛增,五年后的产叶量,比高干作业法高10—20倍,论面积,提高产叶量在50倍以上。雪凌冻不坏根系的地方均可种植。
1993年他接受“核桃单株选优”课题,选出的优树,丰欠年产量差异性小,四年产量、质量及抗逆性超群。经过五年的初选、复选、决选,在我市7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出12株优树。若用这些优树进行嫁接,建立采穗圃,再用采穗圃的核桃枝条进行大量嫁接、栽培或组培繁育,它的“子孙”均能保持母本优良的遗传性状。大面积种植,大面积优质、丰产。该成果在1998年鉴定会上得到很高的评价。
1981年在市郊石质山进行柳杉补充试验,效果都好。1994年他自费调查,撰文《冲天柏在黔西高寒山区引种造林试验初报》,载于《贵州林业科技》,1995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同年又获市政府“劳模”称号。
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坑木需用量大。1965年他在花德河林场自费引种生长快、成材早、干形通直、自然整枝及天然更新良好、造林成活率高、经营成本低、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事故前有响声的坑木树种——马尾松,长势喜人,现已发展成为六枝特区第二号经营目的树种。1995年他自费调研,撰文《贵州西部中山马尾松引种试验研究》,刊载于《贵州林业科技》,在首届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编辑委员会“优秀论文”评选会上获二等奖。中国林科院作为重要资料,摘入《中国林业文摘》。该成果在1997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搞的试验多,观测记载工作量大。在华山松年生长规律观测中,发现5月中旬至8月底是华山松休眠期,解剖了钟山区林业局六月(雨季)栽华山松不成活之迷;参与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发现广西隆林、贺县及四川德昌杉生长最佳,为我市发展杉木提供了最佳种源地。科研费不足,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所得费用,除向单位交外出服务费外,部份用于试验调研,有时完成自立自费课题,检查、验收、评审鉴定还要自费公助。1997年市政府授予他“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他搜集的大农业科技信息资料多,参加社会公共项目多。曾三次参加森林资源清查,三次参加林业技术培训班,四次主持地形图测绘,9次参与园林规划与施工,15次完成大型林果规划、施工设计、采伐作业设计、资源评估、贷款可行性报告,奉献百余条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曾获市政府“科技服务”一等奖,省九三学社“科技扶贫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获省政府“科技兴农人才”奖。
他工作忙,有时节假日不休息,春节也不例外。单位集体旅游西双版纳,市科委叫他去秦皇岛北戴河疗养,他都拒绝参加。家庭困难不叫苦,孩子住院月余,他只探望了一次,祖父、父、母逝世,均未返家安葬,公事第一。他参加工作后,18年未改变工资待遇,两次晋升助理研究员,没晋级工资,1994年晋升高级工程师,正遇普调工资,一般职工可调2—3级,他晋升高级工程师也不准超过3级。
1998年叫他退休,退休后,不能对可获“科技进步”奖的“桉树矮林高产(叶)”课题进行验收、鉴定,不能对“核桃单株选优”成果申报“科技进步”奖,不能申报“特殊津贴”。退休后,按省组通字(1991)3号文件和省发(1984)12号文件规定,他的退休金标准应提高10%,按黔人退(1992)10号文件规定还要提高5%,然而,他却没得享受。
三、农业科技服务方面
他退休,退而不休,他以初中所学的农业技术、亲身实践及国家最新信息技术,参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参与有关单位合编出版的地方农村实用科技教材有《主要果树栽培技术》、《果树病虫害防治》、《果品采后处理及贮藏保鲜》、《农业科技培训实用教材》。个人编写未出版的地方农村实用教材有《土壤肥料》、《名优茶栽培与制作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2010年止,他参加科技扶贫、立项实地考查、效益评估几十次,《绿色证书》培训2100人。
他退休12年了,仍惦念桉树矮林高产课题、柳杉、藏柏引种试验没人继续,仍惦念核桃优树无人将它转化为生产力,仍惦念长期可用的树种资源调查材料沉入大海,仍惦念《六盘水林业科技》一书未完成。
他是基层一位普通的技术员,无职无权,发挥才干天空小,随指挥棒转,成效不理想。为实现远大理想,他在那高寒的山区,在那经费少、研究条件差、无交通工具、出差行李重、爬山涉水、冒风雨、犯寒暑、困难大的单位,在那周期性长,出成果不易的林业,在那工资低、家庭负担重的岁月,在上级关怀培养下,他忍辱负重,以振兴林业为目标,弃私为公,就是晋升副研究员,够条件不得晋升,也不灰心工作。指挥营造国有林、乡村林、科技试验林、经果林2.5万亩,发表文章23篇,参与合编出版的地方农技教材书4本,完成15项大型林果工程报告,获县以上奖励17次,其中三次“科技进步”奖,就有两项是自立自费课题,成果累累。